关于作者

 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;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;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、工业与与环境委员会委员,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工业生化委员会委员,中国微生物学会酶与酶工程委员会委员。主要从事酶学、酶工程、基因工程和生化工程研究。

话说青霉素二:重新燃起的希望

孙万儒
2011年08月08日
  人类二十世纪的上半叶多灾多难,战争频发,疾病流行,因为无药救治造成大量死亡。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,造成大量伤员,在战场上没有死,但因为感染无法控制,许多伤病员在痛苦的煎熬中死去,为拯救伤员性命,急需大量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救治。
  于是人们又想到既然青霉素可以杀死葡萄球菌,就有可能杀死能使人致病的细菌。在牛津大学主持病理研究工作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佛罗理(H.W.Flory)和德国的生物化学家钱恩(E.B.Chian),仔细阅读了弗莱明关于青霉素的论文,对这种能杀灭多种病菌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但是他们知道,要提取出这种物质,需要各方面科学家的共同努力。他邀请了一些生物学家、生物化学家和病理学家,组成了一个联合实验组。这之中,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是他最主要的得力助手。

霍华德. 瓦尔特. 佛罗理Howard.Walter.Florey)(1898-1968

恩斯特-保罗斯-钱恩(Ernst. Boris. Chain)(1906-1979

  在佛罗理的领导下,联合实验组开展了紧张地研制工作。微生物学家们每天要配制几十吨培养液,把它们灌入一个个培养瓶中,在里面接种青霉菌菌种,等它充分繁殖后,再装进大罐里,送到钱恩那里进行提炼。

  提炼工作繁重而艰难,一大罐培养液只能提炼出针尖大小的一点点青霉素。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工作,钱恩提取出了一小匙青霉素。把它溶解在水中,用来杀灭葡萄球菌,效果很好。即使把它稀释二百万倍,仍然具有杀灭能力。
  联合实验组选择了50只小白鼠来进行试验;把每只都注射了同样数量,足以致死的链球菌,然后给其中25只再注射青霉素,另外25只不注射。实验结果是不注射青霉素的小白鼠全部死亡,而注射的只有一只死去。
  之后,他们开始了更努力的提取工作,终于获得了能救活一个病人所需的青霉素。医生第一次用青霉素救治了一位患败血症的危重病人,使当时无法治疗的败血症病人恢复了健康,这引起巨大的震动。于是青霉素一时成了家喻户晓的比黄金还要贵重的救命药物。
  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前进的动力。只要是有益于人类的发现都不会被埋没。